从“田孝坤的尿袋”看医德与私德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6 19:51:00    

私德与医德,从来都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著名妇产科专家田孝坤的最后一台手术,是在自己年逾80且“身上插着尿管、血管造瘘管,挂着尿袋”的情况下做的。

田孝坤教授去世前两周所做的最后一场手术。来源: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微信公号

当时在手术台上躺着的是一名山区农妇。她因子宫切除手术损伤造成了尿瘘,在当地做过两次修补手术都没成功。不想垫着尿片度过余生的患者,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来找田孝坤。手术进行了1个多小时。以往从不在术中上厕所的田孝坤这次去了两趟厕所。那时候,田孝坤排尿已困难到要用手挤压,还便血。

手术成功了,但两天后,田孝坤因肾衰竭倒在病床上,再也没能回到他钟爱的岗位。

这个故事好似一面镜子,照见了医者之心,更照见了医者之德。田孝坤就是这样一位医德与私德完美融合的大医。

一个慎独的君子,一个一日三省吾身的贤人,在公共领域却是一个悖德无礼之徒?一个伤风败俗之人,在大众场合却是一个德高望重的尊者?这样的人格分裂,实难想象。如果真有,也是精神病患者或者岳不群式的伪君子。梁启超当年谈公德私德,说“断无私德浊下,公德可以袭取者”,把“公德”换成“医德”,这个道理放在医疗领域依然成立。

私德与医德从来不是泾渭分明的两条河流,而是一脉相承,不可分割,好比树根与果实,失去私德的滋养,医德终将枯萎。能守住生活里的小节,方能守住手术台上的大义。如果医德高尚而私德有亏,那么或者是前者慢慢感化后者,或者是后者逐渐腐蚀前者,二者无法稳定地共生共存。名医张孝骞有句名言:“患者以生命相托,我们如何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医德与私德兼优者,才能说出这样的话。

修养个人品德,对医德、医术的滋养,虽不是那么显著,但如同暗流之于江河,不可无视,更不可小视。国医大师王琦说过:“如果你只搞科研,那就一意求真、一心向学就足够了。但你作为一个医生,不抱善念、没有怜悯之心,就不可能真正了解患者的诉求,那你肯定看不好病。”

有一天,五六个小时的坐诊下来,王琦感到特别疲劳。这时有位学生犹豫再三,最后还是上前告诉老师有几个患者的方子没开。王琦说:“你做得对,你这是医生的心肠。”医生的心肠,不就是医德吗?

最近,某医院开除了一名“违反生活纪律和医德医风问题”的医生。在手术期间,这个私生活不检点的医生,将患者扔在手术台置之不顾。这与前述田孝坤带着尿袋上手术台的做法,何啻天壤之别?职业面具下的私德溃败,终究撕破了“医德”的包装纸。

两相对照,就更能理解清代名医喻昌为什么非常重视医德和私德的涵养了。在《医门法律》中,他谈道:“医,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笃于情。笃于情则视人犹己,问其所苦,自无不到之处。”这种态度说明古人早已参透:诊室外的修行,决定诊室内的境界。大爱之医,必是仁爱之人。

我们相信,随着医改的深入,随着医风医德建设的加强,广大医务工作者会恪守医德医风医道,修医德、行仁术,怀救苦之心、做苍生大医,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健康服务。

近日,国家卫健委会同有关部门表彰了新一批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和“白求恩奖章”获得者。“患者的幸福就是医生最大的快乐。”这是“白求恩奖章”获得者江涛的肺腑之言,也是广大医者的共同心声。

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推进健康中国行动,离不开广大医务工作者的担当和奉献。要让手术刀精准切割病痛,先得在生活里磨砺出道德的锋刃。当每个医生都肯花心思捂热听诊器、拔除心里的草,中国医疗这棵大树,自然会结出更香甜的果子。

那种“我私德有问题,公德没问题”的歪理邪说,庶几就能销声匿迹了吧。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相关文章:

从“田孝坤的尿袋”看医德与私德05-06

“飞”跃百例!惠光爱尔眼科飞白手术突破100台庆典成功举办04-30

台州大爷手沾了一下舌头后中毒!原因竟是……每年都有人中招04-30

有没有肠癌,肛肠科医生实话:这2处发黑,尽早去医院做肠镜!04-27

齐鲁医院德州医院:用达芬奇机器人为晚期膀胱癌患者成功手术04-25

湘雅医院专家在总医院|专家下沉做手术 群众看病得便利04-25

“预住院舒心包”来了,患者住院不再手忙脚乱04-24

“才35岁,怎么可能?”有医院连收2例,越来越多年轻人中招心梗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