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九点,内蒙古国际会展中心外已蜿蜒起长队。挎着布包的白发老者、推着婴儿车的年轻父母、专程从包头鄂尔多斯赶来的读者,在晨光中安静等待闸机开启。
而这,只是2025北疆书展的日常。
五天内,主会场累计接待观众近7万人次,线上线下全域销售1500万元,图书销量突破17万册。
这场席卷青城的文化热潮,绝非偶然。
细细想来,呼和浩特人对文化的热忱,早有伏笔。从“全国文明城市”的金字招牌,到“五宜城市”的打造,这座城市正发生着一些变化。回望呼和浩特的四季,“文化”二字早已是常态风景。
五月至今的“钟鸣盛世”紫禁城和承德避暑山庄藏钟表联展在博物馆滴答流淌历史回响,八月青城公园内“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故事”红色连环画展以笔墨铭记烽火岁月,内蒙古美术馆里“北疆印迹”中蒙俄小幅油画作品展览与“瓷海扬帆”李甲栈师徒陶瓷艺术传承展正同时绽放异彩……更不用说刚刚落幕的第五届中蒙博览会,那覆盖全场景的国际商贸文化大秀,让敕勒川草原化身世界橱窗。
这些精心烹制的文化大餐,覆盖历史、艺术、商贸、红色教育、国际交流等多个维度,如同密集的鼓点,持续叩击着青城人的精神需求。当“吃住行游购娱”全场景的文化供给成为日常,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审美早已被锻打得敏锐而饥渴。
书展的火爆,不过是蓄力已久的素养在纸墨间找到了出口。毕竟,能为一本书跨越百公里的城市,文化根系早已深深扎根。
火爆是表象,这场盛宴的幕后,其实藏着精准的“流量密码”。300家出版社的10万种图书构筑知识迷宫,千款文创产品让文化可触可感,茅盾文学奖得主梁晓声的侃侃而谈,王跃文签售台前的蜿蜒长队,百场活动从学术论坛覆盖到亲子互动......多元触点让每个年龄层都能找到精神角落,这里的文化供给,已从“有没有”跃升到“好不好”“精不精”的新阶段。
而那发放的700万元惠民券,让购书成本被温柔托底,文化消费从“奢侈享受”变成举手之劳。就连交通也透着巧思:五条公交专线织成网,让书香之旅从起点就畅通无阻。这场组织精密的文化“大秀”,精准戳中了当代人的痒点:既要思想深度,也要体验温度。
书展的火爆,终究要靠人成全。目光转向现场,队伍里无人喧哗,家长蹲身帮孩子擦去绘本上的指印,白发老人用布包仔细裹好新购的史书......这些细节拼凑出青城人的精神画像。
周边城市的读者拖着行李箱涌入展馆、学生用惠民券换走人生第一本名人传记、周围写字楼白领午休时溜进展厅“充电”......透过书展,能看见的不仅是阅读热情,更是一座城对自我提升的集体自觉。
这份自觉和细节背后,是“全国文明城市”多年涵养的成果:排队礼让成为肌肉记忆,公共空间秩序内化于心,文化消费成为生活刚需。
事实上,文化活力,正成为青城发展的新动力。书展的经济账颇引人注目,周边餐饮民宿的入住率、地铁公交的客流量增长,甚至会展中心外糖画摊主的增收,都印证着文化对经济的反哺。
书香作饵,能钓起的不仅是购书热情,更是一座城向上的不懈激情。
这场书展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城市磁力。呼和浩特因书展登上热搜,“文化青城”成为呼和浩特新的标签,人才与投资的目光自然会被重新牵引。
总之,这场书展照亮了呼和浩特打造区域现代化中心城市的决心:在城市发展的路上,产业是硬实力,文化是软实力,书香可以塑造城市品格,品格终将成就城市未来。
北疆书展的长队、中蒙博览会的人潮、美术馆里的静默凝视......越来越多的“展”在呼和浩特扎根。
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展览频频回头,共同映照出呼和浩特的城市形象:一个既有历史厚度、又有创新活力,既能安顿身心、又能赋能发展的“文化强市”正在驻足凝望。
来源:羊不食草 金源街壹号
相关文章:
不止于书,何止于展09-02
“闽报号”扬帆起航!解锁最炫福建风!08-31
【多彩新论】“称重执法”之外,电动车治理需更多温度08-31
2025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9月30日开幕08-28
文明旅游倡议书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