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吃鱼难”到“蓝色粮仓”:中国水产逆袭记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4 12:37:00    

电影《1942》里,“鲤鱼焙面,延津做法”这句台词总被人提起,不光是因为饥荒年代大家对食物的渴望,更透着那个时代的无奈——上世纪80年代前,受地理和养殖条件影响,多数非沿海地区的人很少能吃到新鲜水产。虾皮、海带、带鱼,曾是一代人记忆里单调的“水产三兄弟”。

时代的变化,往往就在不知不觉中来了。1989年,中国水产品产量第一次跃居世界第一;2024年,单是海水产品产量就突破700亿斤,连续多年稳坐全球头把交椅。从“吃鱼难”到“年年有鱼”,中国水产早就不只是餐桌补给,成了实打实的“蓝色粮仓”。

这背后的变化,离不开无数水产科研工作者像袁隆平那样埋头钻研。20世纪50年代,科学家钟麟攻克了淡水鱼人工养殖的核心难题,为水产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80年代,对虾、河蟹、黄鱼的人工繁殖技术接连突破,让更多鲜活水产端上了寻常百姓的饭桌;90年代起,随着长江生态保护理念慢慢落实,差点灭绝的长江河豚、刀鱼靠抢救性繁殖技术重获生机,既保护了生态,又发展了产业,真是两全其美。

淡水养殖的突破打开了局面,海洋的广阔又让“蓝色粮仓”的版图越扩越大。现在,中国已经建了169个国家级海洋牧场,深远海的养殖水体有5660万立方米,一年能产47万吨。2018年,“深蓝一号”——那个世界最大的全潜式深海智能渔业养殖设备一亮相就让人眼前一亮,能同时养30万尾三文鱼。以前,中国每年得进口上万吨三文鱼才能满足市场;现在,靠拖网渔船把网箱拖到黄海冷水团,中纬度的温暖海域也能养出“冷水鱼”,打破了三文鱼养殖的地域限制。

海水产品多了,不光让大家生活品质提了上去,食物消费结构更合理了,还给国家的食物安全又加了道结实的防线。这成就背后,“以养为主”的渔业发展政策一直在领着路:不贪求海洋当下的好处,而是靠技术革新用养殖代替捕捞,在保护中求发展。另外,国家顶层设计和科技创新这两方面的支持也少不了——从金融扶持到政策红利,从实验室里的技术突破到产业链上的实际应用,都在给“蓝色粮仓”的成长不断添力。

随着中国海水养殖业越来越成熟,“蓝色粮仓”的经验也开始给世界带来好处。日本的海带养殖用了中国技术,东南亚的罗非鱼产业引入了中国种苗,中国还帮埃及建了国家级渔业产业园……中国水产正跨过山海,和全球分享发展办法,让这片“蓝色馈赠”走出国界。

从“看着鱼却吃不上”到“想吃鱼随时有”,中国“蓝色粮仓”的崛起,既藏着科技突破的韧劲,也透着一个大国的发展底气。当超市冷柜里的水产摆得满满当当,这片蓝色的馈赠早就不只是餐桌的事——它是产业升级的见证,是科技创新的勋章,更是承载时代变迁与民族自豪的鲜活注脚。

原标题:《微言 | 从“吃鱼难”到“蓝色粮仓”:中国水产逆袭记》

栏目主编:范兵、张裕 题图来源:新华社

来源:作者:文汇报 王布米

相关文章:

《中医药的全球教化》新书发布会在上海书展举行08-14

从“吃鱼难”到“蓝色粮仓”:中国水产逆袭记08-14

莫迪访华前夕新动作,印度航司:5年了,已准备好飞中国08-14

C视频|世运会轮滑单圈争先赛:西班牙、哥伦比亚分获男女金牌08-12

北京市一周演出预告(8月11日-17日):精选剧目(1)08-10

法润三晋 e法同行|古韵晋阳法治新景迎面而来07-26

中国创新药出海“爆单”,半年揽660亿美元07-25

车企打响下沉市场“巷战”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