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死后的蜀国为何还能撑30年?《汉之季》重现一段被忽略的三国史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9 09:03:00    

没有诸葛亮的蜀国为什么还能撑三十年?5月18日,作家成长新书《汉之季——诸葛亮身后的三国》读者见面会在北京图书大厦举行。《汉之季——诸葛亮身后的三国》一书作者成长,文史作家、书评人张向荣,知名作家、学者李天飞围绕“后诸葛亮时代”的三国政治、军事、外交以及历史非虚构写作的文学价值等内容,进行了深入对谈。

对谈现场。

作家成长专注于三国历史题材图书、剧本的写作,迄今已出版《重返:三国现场》《乱世来鸿:书信里的三国往事》《列族的纷争:三国豪门世家的政治博弈》等多部作品,多年来,他悉心钻研、探究三国历史,走访并记录三国文化遗迹300余处。

与其他三国题材的作品不同,《汉之季——诸葛亮身后的三国》聚焦蜀汉建兴十二年(即公元234年,也是诸葛亮去世这一年)之后的三国。从这一年开始,三国褪去了英雄的光芒,呈现出历史真正的底色。魏、蜀、吴三国经历开国一代的筚路蓝缕后,开始面临着各自的困境,如:立国的正统性、权力代际的过渡、君主与权臣的龃龉、军事战略的转变、功勋子弟的崛起、边境民族矛盾的激化等。将它们放在三个政权彼此之间的冲突、联盟、制衡的复杂关系中,则又凸显出特别的意义。从公元234年至蜀汉灭亡的263年,是蜀汉整整三十年的“后诸葛亮时代”。蜀汉政权作为三国之中最弱小的国家,依然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皇权与相权的博弈,“新人”与“旧人”的争衡,北伐与自保的论战,以及吴蜀之间微妙的联盟关系,共同构成了观察三国的绝佳视角。本书正是以蜀汉政权最后三十年的历史为主线,兼顾魏、吴两国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为读者呈现一段被冷藏的三国史。

作家成长。

在活动现场,三位嘉宾的对谈深刻且精到。被问到为什么选择三国的最后三十年作为叙写对象时,成长回答:“很多读者对三国历史的印象都来自《三国演义》,但《三国演义》忽略了三国后期的很多重大事件,如费祎遇刺、诸葛恪北伐等,这些事件对当时的政治局势都有很大影响。希望本书能够呈现魏、季汉、吴在最后三十年中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的真实历史格局。”为此,成长解释说,使用“季汉”的称呼是对历史本源的遵从,刘备继承两汉正统,以“汉”为国号,“蜀”只是入晋之后对割据一隅的政权的蔑称。作为今天的历史写作者,有必要还原真实的历史面貌。

而在回答“是否存在历史必然”的问题时,三位嘉宾对谈热烈。成长认为:“最让我感到遗憾的人物是邓艾和魏延。邓艾至少有事功,而魏延在《三国演义》里的被丑化,其实是源于他与诸葛亮的路线斗争,子午谷之谋不是没有成功的可能性。当然,这种策略的作用主要是对敌的震慑力。”李天飞则答道,自己在三国里最大的“意难平”是曹髦。他的抗争不仅是皇权与相权的抗争,也是为个人尊严的抗争。张向荣认为,何晏和夏侯玄都曾是曹爽最重要的谋士,是正始年间主要的执政者,但由于他们在高平陵之变后先后被杀,相关史料大多被删改,已经很难看到当时的实际情况。三位嘉宾还分享了与三国有关的历史遗迹、文博场馆等。

活动现场互动热烈。

值得关注的是,本书得到了学界的热切关注。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宋杰评价:“蜀汉自诸葛亮病逝后的历史演变过程,由于资料匮乏,许多事迹往往晦暗不明,较少受到人们的关注和深入研究。成长同志的著作钩沉寻证,详细论述了蜀国后期的政治、军事领域的衰落与斗争情况,其内容文笔生动,颇有精辟的见解。尤其可贵的是,通过阅读能够感受到作者对探讨三国史事倾注的由衷热爱和深厚感情。这是一部很好的史学作品。”

中国历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梁满仓评价:“《三国演义》将重笔浓墨泼在诸葛亮去世前的蜀汉历史上,三国历史研究的成果中,诸葛亮去世后的蜀汉兴亡过程也寥落无几。《汉之季——诸葛亮身后的三国》系统地描述了诸葛亮去世后蜀汉将近三十年的历史,史论兼备、材料丰富、语言生动,是一部可读性强、雅俗共赏、填补空白的史学著作。”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路艳霞

相关文章:

诸葛亮死后的蜀国为何还能撑30年?《汉之季》重现一段被忽略的三国史05-19

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收跌2.37%,网易涨逾14%逼近历史新高05-16

不费一钉一铆!屏南金钟桥重现历史风骨05-08

银行股震荡走高,工、农、中三大行创历史新高04-24

事关“发生南京大屠杀”等表述,日本右翼要求长崎修改?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