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亩沃野机声隆,玉米播种正当时。走进武乡县石北乡长蔚村的千亩农田,自动播种机在田间来回穿梭,白色地膜映着暖阳,农户们忙碌其间,欢声笑语中,一粒粒玉米种子带着丰收的希望扎进黄土地,春耕生产的滚滚热潮扑面而来。
下午两点,烈日灼烤着大地,农机手郝书平推杆前进,“突突”作响的旋耕机便撒着欢往前蹿,锋利刀片翻起层层新泥,板结的土块瞬间化作细碎的春泥。
“过去春耕先得雇人翻地,20亩地要干三天,现在旋耕机一个小时就整平了。”郝书平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笑着说,“土碎得均匀,透气性好,玉米根才能扎得深、长得壮。”

不远处,地头传来清脆的笑闹声。崔树芳和姐妹们扛着种子袋往播种机里添料,她利索地扯开袋口,金灿灿的玉米种顺着布袋“哗啦啦”地涌进播种仓。
“过去猫着腰点种,一垄地没到头就腰酸腿麻。”她抓起一把金黄的美玉27号玉米种展示说,“现在机器自己会‘吐’种子,株距分毫不差。”随着播种机匀速推进,开沟、施肥、播种、覆膜、铺滴灌带五道工序一气呵成。
从“会”种地到“慧”种地,新技术给农业“插”上了科技的翅膀,高效农机成为了春播的“主力军”。
望着眼前1500亩的平畴沃野,很难想象这里曾是300余户村民的“巴掌田”。“我们采用‘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基层供销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三社融合发展模式,最大限度提高土地产出效益,并通过精深加工进一步延伸产业价值链条。”合作社负责人任燕峰介绍道。

正给播种机添肥的村民郝来存搭话,“我家4亩地年租金4000元,我现在干活一天150元,这可比自己种地强多了!”他将化肥倒进播种机内,动作干净利落。
从“面朝黄土”变成了“定时上下班”,像他这样的“双薪农民”,合作社已吸纳100余人,其中20余人通过培训成为农机手、技术员,人均年增收1万元。
任燕峰算了笔账:五月中旬完成播种,预计亩产突破1500斤,总产值直指2000万元。“我们既要让土地生金,更要让老乡们端上‘金饭碗’。”望着这片田野,他眼里充满希望。
当夕阳为沃野镀上金边,白色地膜如五线谱延伸向远方,轰鸣的农机谱写丰收乐章。待到金秋时节,定会有新的故事,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续写“藏粮于技”的时代答卷……(唐婉静)
来源:武乡融媒
编辑:贾霄星
相关文章:
武乡县长蔚村奏响玉米春播“科技曲”05-09
庄浪:现场培训进果园05-09
武乡农商银行外拓小分队“跑”出服务加速度05-08
探索工业厂房分割转让 重庆九龙坡助力企业盘活低效资产扩大有效投资05-08
电广传媒获融资买入0.39亿元,近三日累计买入0.96亿元05-08
“新”潮澎湃,勾勒绚丽“科技春耕图”05-06
合肥庐江县,入选全国名单!05-04